自從我家老爺做了助聽器的相關工作之後,我對耳朵、聽力等等的疾病就會特別注意,也慢慢發現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沒有改變對助聽器的想法。我剛開始也跟大部分的人一樣,總覺得帶助聽器是因為聽力的缺損或是障礙,所以會覺得帶助聽器的人是屬於一種身體上的殘缺,甚至還記得很久之前這居然算是一種殘障。接觸瞭解後才發現,助聽器就像眼鏡一樣,是一種輔具,器官會病變,會退化,聽力當然也一樣,加上現代人越不越不會保養自己的耳朵,所以,助聽器只是一種讓我們可以維持正常生活的方式,甚而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品質更好。試想,視力不好我們可以戴眼鏡看的更清楚,當聽力不好時,為什麼不能借用助聽器來改善呢?

除了助聽器之外,我還接觸到了電子耳,電子耳,通常都是針對小朋友,那種一生出來就有聽力缺損的小孩,所以現在在路上也會特別注意這樣的小孩。當我從我家老爺口中瞭解電子耳的費用及手術過程後,當我在路上看到使用電子耳的小朋友時,都會有一種心疼的感覺,一樣都是父母的寶貝,為什麼這些小孩要提早承受一些身體上的不便。

今天早上出門等公車時,在我前面就是一個帶電子耳的小男孩,從他父母的穿著,言談中我猜想他們並不是一個很富裕的家庭,電子耳是很花錢的一種儀器與治療,在小朋友的身上我看的是活潑天真,在父母身上看到卻是無形的壓力。讓我不禁想到,好像一些身體需要早療的小朋友,多是身在環境不富裕的家庭中,這到底是對父母的考驗還是對小朋友的考驗?

後來問了我家老爺,我才知道一個電子耳的費用約在一百萬,病患自己負擔的也要七十多萬,更不用說到後續的一些治療。

不過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改變大家的想法,當我們以後看到配戴助聽器或是電子耳的人時不要用一種殘疾人士的眼光,應該換個角度,可以藉由一些設備讓大家可以過一樣的生活,這並沒有什麼不好。

Christine 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22 Tue 2008 14:26
  • 慢活

慢活,慢食,已經變成時尚的代名詞,如果不懂得慢活或是慢食,就表示跟不上流行,似乎在台灣,什麼都要跟上流行的腳步,難道在跟隨流行的變化中,不能也慢活一下嗎?

會想到這個名詞是因為今天看到聯合報上,外國人看台灣,這個專欄中,一位義大利的外國人在台灣生活後,發現台灣人都是有錢,拼命工作,但是卻是不會生活,缺乏美感的人。這不禁讓我想起,我第一年工作出差到歐洲時,與當地人聊工作狀況時,他們問我一年有幾天的休假,我說我才工作一年,所以按法只有七天。他們一個個無不睜大雙眼,接著說那你要用這七天去哪裡?待在台灣嗎?我對他們的提問也覺得詭異,七天不是不錯了嗎?七天在台灣可以環島了耶!況且說真的,在台灣第一年工作的社會新鮮人,那一個人有這種狗膽敢跟老闆提出一次休七天的假單啊!

既然這樣,那我也要瞭解一下他們的工作狀況。對方,跟我同年,也就是說工作資歷跟我差不多。他說他們也一樣工作第一年按法有七天休假,但是,他們還有暑假,這個暑假是不包含在七天的假期裡面的,暑假大約有兩個星期的休假日。當然,就是同一公司裡面的人在夏天採用輪休的方式,如果有特殊狀況希望假期長一點,是可以跟老闆溝通的。所以,跟他認識至今,他每年都會利用這兩個星期的暑假出國自助旅遊,幾年下來,聽他去了泰國,中南美,杜拜等等,而且都是深度旅遊的方式。

在跟歐洲人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單是對於休假,對於工作態度,他們也是採用一個工作是維持生活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在過活。如果,我用這種態度在台灣,我想我會被歸類為沒有野心,成不了大器的人吧!也許這是文化的不同,環境的不同所造成的,不過當近幾年過勞死的新聞在台灣屢見不鮮時,我們又有什麼樣的轉變呢?

當然有,因為這些過勞死的駭人聽聞,讓大家懂得尊重生命,懂得平衡工作與休假,不過我看到的卻是。把過勞死當作藉口,壓力大當作理由,好讓自己有沒把工作做好的退路;把要懂得生活當作完美人生的糖衣,工作一碰到問題或是稍微加個班就嚷嚷著要休假,也不管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告一段落或是否妨礙到他人的休假;把要享受生活當成正當理由,卻是追逐物質上的享受,但卻沒發現自己被物質追著跑;老闆稍微催促一下工作進度,就開始搬出慢活的理論,不然就用過勞死來嚇自己或恐嚇老闆。呵呵!好像我們在快慢之間的掌控,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子。

想想,我自己有時候也會犯上面的錯誤,卻渾然不覺其實是自己在替自己找藉口。忙碌的工作中也可以享受慢活的樂趣,假期的長短跟享受生活並不是成正比。最近工作上也不是那麼的順遂,以前總會想,我一定要休假,但休假只不過是給自己個假象,一個逃避不順遂的藉口,好像休完假之後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或是休完假之後回到工作上又是另一條活龍。如果你現在還有這種想法,那我送你三個字,想太多

忙碌,其實是幸福的,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中,適時的停下腳步,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懂得在慢活的步調中找到工作與生活的樂趣。就像最近一直在思考工作該怎麼做會更好,但是有時候真的是想破腦子都想不出來,還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已經是瓶頸了,在逼自己往下走,那不是走到死胡同裡去了。所以,我選擇在工作時偷懶一下,看一下台北的天空,呼吸一下蹺班的空氣,不順遂那又如何,搞不好突然那一天,又豁然開朗了!

所以啊!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告訴自己,不急不急!

Christine 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早上聽到一個讓我震撼的消息,我之前買咖啡的那家咖啡店,好像沒有營業了。怎麼辦?那我以後要到哪裡去買好喝的淺焙咖啡?

說到這家咖啡店,真的很特別,是一家不起眼的咖啡店,沒有浪漫的裝潢,而且只賣咖啡,不賣任何餐點與點心。這點可是正合我意,我不喜歡走進一家有油煙味或是調理包食物的味道,就算賣點蛋糕我也不喜歡,我總覺得那會影響到咖啡的原味。這家店的老闆娘,都是自己進口豆子,自己烘焙,經過她手煮出來的咖啡是富有多重層次的味道。特別是他可以把我的最愛-耶加雪非,煮出帶有柔和的酸味...啊...我好懷念那個滋味啊!我更懷念第一次在她店裡喝到的夏威夷可那啊...

接下來重點任務就是開始另尋咖啡店了,我看這個週末我要好好跟我家老爺去探險了。

今天,突然覺得自己像浮士德,願用自己的靈魂去交換一杯好咖啡~~哈~

Christine 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晚上想到之前唸過龍應台女士的一篇文章,「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重新找出來閱讀,驚覺那是發表於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的文章。一九八四,我念小學,一九八四,二十四年前的台灣。二零零八年四月十四日,重新再閱讀此篇文章,二十四年了,這篇文章好像在今日還是具有時效性,只是,可能為了政治因素,必須要改為,「台灣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我不想談論政治,我不管族群,我只管,我們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到底那裡出了問題。

書中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講得很刺骨,卻也很寫實。

『在台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這是龍應台女士說的話,如果今天這句話出自我口中,大家會認為我不厚道,認為我年輕氣盛,書念多了就了不起了。但出自一九八四年龍應台女士的文筆下,套用至今,不知看到後,你作何感想。我不能評論,我只能在書桌前默默點頭,出了書房,就必須把它遺忘在書櫃中。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龍應台女士發表另一篇文章「生氣,沒有用嗎?」。現在我可以很大聲的跟龍女士說:是的,沒有用!所以我們不能生氣,我們要學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生氣只會氣壞自己的身體,生氣,只會被人家笑你是「奧客」,生氣,有人會說,你還不知道,這就是台灣嗎?

是的,我是不知道,從小我就是在正確的道德教育環境下長大的,我碰到的都是有良好行為,會為他人著想的人。猶記得,小時候回爺爺奶奶家,有時候看電視開的大聲一點,或是和哥哥姊姊聊天說笑大聲了點,他們馬上會制止,要我們不要吵到鄰居;學校教育教的的是當我們發現不對的事情時,要勇於舉發;碰到路上有需要幫助的人時,要及時幫助。二零零八年,我們只能管好自己,鄰居打擾到我們的安寧時,我們不能說,因為我們怕對方是壞人;發現不對的事情我們不能說,因為現在是積非成是的社會;碰到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不敢去幫助,因為新聞報導告訴我們很多都是詐騙的。

『但是我愛台灣,無可救藥低地愛著這片我痛恨的土地,因為生長在這裡,因為我的父母兄弟、我的朋友同事…』是的,這也是龍應台女士說的話,卻也是我的心聲,我愛台灣,是因為我愛著這片土地上仍有良知的可愛人民,我痛恨台灣也是因為這些有良知的人民,都是沈默的大眾。

從今天開始,我應該要做到非理,勿視;非理,勿聽;有理,勿言。

PS我很想知道,一九八四年正值青壯年,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當年如果看過龍女士的這些文章,現在,你們在哪裡?

Christine 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既然談到了手機,這個讓我又愛又恨的現代產物,那既然不能不用的話,就該來談談手機的使用禮儀。

為什麼會想到這個呢?因為最近在規劃日本的自助旅行,去日本旅行不外乎就是搭乘他們的地鐵,火車,當我在準備旅遊資料時,特別有去找一下乘車禮儀,裡面一定要提到的是行動電話使用禮儀,他們說在大眾交通系統上面,請大家把手機調成靜音,接電話時請簡單明瞭,盡快結束談話,或是下車時再回電給對方。

Christine 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